寻找《夸父追日》的阅读主线索
| By: 幽兰 ]
《夸父追日》一课,翻了一遍又一遍,可是至今都难以确定阅读的主线索,是不是又要在茫然与忙碌中错过了思索呢?无奈,逼迫自己吧,就这么一边打着文字,一边寻找了。
思考《夸父追日》的人文内涵
一看到这个神话,你就会为夸父伟大的精神所感染。他有理想,希望大地永远充满着光明;他勇敢,敢于尝试前人都不曾有过的伟大创举——追赶太阳;他执着,一路风风雨雨,饥饿、干渴都不能将他屈服;他博爱,倒下了也要化成一片桃林,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
尤其是他为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深深折服了我,你看他的形象多么威武,插图上的夸父浓眉大眼,长发飘扬,肌肉发达,手臂有力摆动,步伐坚定向前,简直是飞也似的,跨过了高山,趟过了大河,与山风为伍,与浪淘做伴,向者太阳飞奔,飞奔。你看他的步伐多么豪迈,“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他一直追到虞渊,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这一切,我们可以从插图,从文字上看到的,而故事中省却了的呢,他这一路究竟战胜了多少困难险阻啊!
当然,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感觉夸父的勇敢是不是有点傻,因为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谁也追不到,抓不着;夸父的追日是不是有点自私,怎么可以为了一个人或者一个部落的利益,就想让太阳挂在自己的头顶,而且有的人可希望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呢;夸父的壮举是不是有点冤,为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估计以孩子的心智,也会有人这么想的。
那么,学习这一课该如何把握夸父的精神,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呢?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神话”一词的解释印入眼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是的,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远古时代的时候,人们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多么迫切啊!于是人们幻想出这样一个英雄来帮助他们实现追求光明的美好理想,而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实现伟大的理想。那么这一课的人文内涵可以这样把握,在学生多元感悟的基础上,对执着追求这一点进行适当的引导呢?
品味《夸父追日》的语言韵味
从头读到尾,课文的语言没有明显的句式、词性方面的规律可以挖掘,一下子也似乎失却了语言训练的点。但是每篇课文肯定有它独特的语言价值,这一课究竟在哪里,我不断地寻找着。
找着找着,我看到了这一些词语:翰海、大泽、渭河、黄河;颓然、遗憾。前一组词语都是关于河的,夸张地写出了夸父渴饮黄河的特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必要给予适当指点;后一组词语从心理的角度写出了夸父倒下那一刻的悲壮,也是第一次出现,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应引导学生随文思考。但是这一些不足于构成本课重要的语言训练点,那么这训练点藏在哪里呢?
参考其他教案的时候,看到有老师找到了“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一句中的动词“拿、提、迈、追、跑”进行训练,感觉那确实是一个特点,但是其价值不大,这几个词并不是句子中最能体现夸父神奇奔跑的特点。
对了,这个句子不是写出了夸父的神奇吗?而神话的特点不就是神奇吗?语言训练可不可以从这里寻找一个切入点?这么一想,我就开始寻找夸父的神奇。单就这一句看,“像风似的奔跑、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等短语非常夸张,可以看出夸父的速度非常快。课文中写神奇的词句还很多:“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从手臂的巨大可以看出夸父身材的高大。“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这样的描写,使得夸父的巨大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能想象的了,岂是一个“神”字了得?还有“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也写出了他的高大以及悲壮。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写他的身体变成了大山,手杖化成了桃林,更是神奇地写出了夸父精神的深远影响。
是的,这个神话故事,以夸张形象的语言,书写了神奇生动的故事,塑造了神奇伟大的夸父。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些词句朗读感悟,还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补充书写,深化故事“神奇”的特点呢!
另外,在大量查找后,看到有些材料可以补充,如《夸父追日》的古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比较通俗,又非常简练,可以和课文穿插着阅读感悟,但可能难度还是偏高,意义也不大,而且略读课文,可能从时间上来说不太允许。另外还有陶渊明的诗句“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倒可以作为学生多元感悟时的补充阅读。
寻找《夸父追日》的主线索
文字、插图,语言、方法、精神,都细细分析了,那么究竟以什么作为学生阅读的主线索呢,似乎还是茫然。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的阅读,自然得回归学生的实际。让自己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询问执教过这一课的老师的感受,也去有意识地调查了个别学生的兴趣,感觉到学生的兴趣点,就在于这个“神奇”,他们喜欢这个神奇的故事,对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感到好奇。而对于夸父的精神感悟比较凌乱,一方面说明教师需要适当的点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也未必要提到那样的高度去引导感悟。
阅读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与品位。比如在学“于是夸父拿着手杖”这一句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朗读体会夸父的速度快;然后引导他们从已有的经验入手,联系学过的写速度快的词语,在比较中体会速度快;最后让学生也来写一写夸父的速度快,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夸父一提腿,就是 ;夸父一迈步,就是 ;夸父一奔跑, 。这样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是不是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上有了提升呢?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问题和略读课的择要教学问题,其他几句我们可以简单地处理。而夸父倒下去时那“长叹一声”倒是可以体现学生多元感悟的一个补白点,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阅读材料的适当补充,以及课文重点词句的回读。这样的阅读设计,自我感觉可以将人物精神内涵的体会与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使得学生的学习有兴趣,有增量,有价值。
因此,这一课的阅读主线索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位:在夸张神奇的语言文字的读写中,感受神话的神奇生动,感悟夸父的神奇伟大。